“双减”后如何更好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2)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建议,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科—课程—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课后服务。他进一步说明:“学校应以课程的形式系统化开展课后服务,搭建选择性、走班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半学期时长为单位,选择心仪课程进行系统学习。组建社团,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同样表示:“课后服务在指导孩子们完成课后作业后,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也可以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到博物馆、科技馆开展参观活动。”倪闽景介绍,上海建立了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征集了几千门进校课程,请专家进行评审后推荐给区教育局和学校,供其选用,并动态跟踪评估活动质量。
如何在为家长减轻接送压力的同时,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也有获得感、幸福感?吴明兰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督促各省级部门尽快落实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政策,并确保所收取的费用完全用于教师课后服务津贴;将课后延时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建立对课后延时服务的表彰激励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建议,加大对课后服务的财政投入,提高对提供课后服务教师的补助标准。通过招募社会志愿者及外聘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制定外聘人员考勤、推门听课、授课内容备案等制度,与其签订师德师风和校园安全责任书,明确外聘人员工作职责,规范外聘人员教学行为。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9日第1版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2/0309/1237.html
上一篇:减负提质增效 回归教育初心
下一篇:推进农村金融立法、提升数学教育水平……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