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档案里都有什么内容(2)
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撰写的毕业论文应该选什么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选题意义】在现实中,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容易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提出的方法能否达到教育目的有信心。 但是,实际上是否有实际效果,如何判定其效果及其大小,在很多情况下还不能明确地说。 更有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会马上显现出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选题纲要】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1.1实效性和实效性
1.2相关概念分析
1.21实效性和时效性
1.22实效性和有效性
1.23实效性和针对性
1.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容
2.1态度
2.2观念
2.3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测量方法
3.1传统观察法
3.2访问调查法
3.3审查法
3.4大数据分析法
先写这么多吧。 有空再完善吧。
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作文?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劳动教养的良好氛围。 但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对加强劳动教养思想认识多,有效措施少; 学术争议多、实践支持少,推进落实必须“破题”、出新问题。 此外,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年劳动委员会于2015年7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使中小学劳动教养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近几年对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劳动教养关注似乎明显不足,有限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职业类高校。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养应如何加强?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加大宣传研究
切实明确高校劳动教养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里所说的劳动,是广义劳动,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对高校劳动教育关注不够,首先反映的是劳动观的偏差,认为只有低学历水平的人才需要劳动。 实际上,把劳动“狭隘”为体力劳动,容易助长轻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心理。 其次反映了劳动教养观的偏差,认为大学专业教育本身就是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培养劳动能力,大学教育自然就是劳动教养。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感情态度和劳动伦理道德,掌握抽象综合的劳动科学知识,而不仅仅是具体工作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不爱劳动、不能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 例如,少数大学生平时旷课睡觉、应付功课,不断“补考”,期待“清考”,模仿作弊。 少数大学生消费发达、有钱、享乐,一工作就加入了“啃老族”“月光族”。 有的人吃不苦、受不了累,创业难,缺乏创业能力; 也有人在就业后追求不现实的报酬待遇,擅自撕毁合同或频繁跳槽。 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甚至产生鄙视普通劳动者的潜意识……这些诸多现象,与高等教育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很大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培养的最后阶段,必须着力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弥补高校劳动培养的短板。
解决这一观念认识的不足,一是加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传贯彻力度,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系统培训等,重点突出高校劳动教养在完整的劳动教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二是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养研究与实践”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计划国家重大招标或重点课题,鼓励高校联合攻关,深化高校劳动教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三是加大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进入校园的力度,特别是对进入高校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要积极探索高校邀请相关行业科学家、院士、大国工匠、劳模等先进人物进入校园的常态化机制、多样化形式,充分发挥各行各业新时代劳动精英引领大学生成长的示范作用,充分彰显新时代高校对劳动精神的尊重和崇尚
强调“四位一体”
系统构建多元化大学劳动教养课程体系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德育工作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加强高校劳动教养,既要加强显性劳动教养,传授与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又要深化隐性劳动教养,深入挖掘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劳动教养资源,形成“四位一体”的多样化劳动教养课程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2/1206/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