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档案里都有什么内容(3)
一种是“劳动教养”,专门开设“劳动科学概论”和“劳动概论”等劳动教养通识课。 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有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三部曲。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劳动,能劳动,同时更应该了解劳动,“阐明劳动的道理”。 因此,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类通识课,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劳动科学基础知识。 在这方面,在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2017年,70所公私立高校中有59所开设各类通识课程,涉及164门,涉及劳动意识、劳动、劳动伦理、劳动关系、岗位安全卫生、劳动法令等10余项内容。
二是“专业劳动教养”,将劳动教养融入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 在专业课程中要加强本专业劳动伦理和劳动发展趋势教育,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实习中要加强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训、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劳动感情和态度的培养,全面培养劳动精神; 要在课程建设中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劳模等特色资源,开展劳动培养特色专业课程。
三是“思政”,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要强调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形成德育劳动教育的协同效应。 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加强劳动经典解读,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在《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入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重要论述的诠释; 在“形势与政策”中加入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发展展望。
四是“实践劳动教养”,把劳动教养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产教融合和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锻炼,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提高学科地位
着力培养专业化劳动教养师资
新成立以来,劳动教养不断受到重视,但并没有真正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原因很多,如劳动科学相关学科散见于各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学科地位与其重要性不相称。 例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法学”一级学科、“社会法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三级学科。 与此相关的还有专业化劳动教养师资培养力度不够等。 劳动教养也是一门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要有效开展劳动教养,需要系统、匹配的相关学科支撑,有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此,建议国家学位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劳动教养学科建设,一方面提高劳动科学相关学科的学科地位,为继续推进劳动科学与教育专业研究与教学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另一方面,完善学科体系,如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二级学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尽快设立硕士点、博士点,为中小学培养师资、加强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同时,要积极鼓励现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保障、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学科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编写《劳动教育概论》等劳动教育教材。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sxjyyj.cn/zonghexinwen/2022/1206/1262.html